湖北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创新与继承:从《大众哲学》到《新大众哲学》

    王梅清;左亚文;

    《新大众哲学》自问世之后,便引发学界的热议。它继承和创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蕴含了"变"与"不变"的辩证艺术。所谓"变"者,乃是应时而动的本质属性;所谓"不变"者,则是面向大众的独特情怀。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讲好大众哲学,《新大众哲学》将给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智慧启迪。

    2020年01期 No.39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7 ]
  •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辨析与批判

    朱丹;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创新的今天,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劳动阶级都越来越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及自身发展的"投资"。这一投资给劳动者带来了生命效应和经济效应,由此众多经济学家将其鼓吹为"人力资本"。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理论应当被抛弃,其剩余价值学说和剥削理论似乎也已过时。但是,"人力资本"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个伪概念,而"人力是资本"同样是一个伪命题。人力资本理论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劳动阶级的生命政治化。而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仍然是批判人力资本理论的科学武器。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突破资本逻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020年01期 No.397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6 ]
  • 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马克思的批判与扬弃

    任毅;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挥之不去的噩梦。马克思透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棱镜,透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贫困现象,折射出贫困的多维表征:一条规律——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两个维度——物质性贫困和非物质性贫困,三重规定——现实贫困、历史贫困和潜在贫困。沿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致思逻辑,马克思进一步追问,缘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却变为贫困的渊薮,劳动本是人本质的自我确证却"魔法般"地变成资本的"酵母"。资本主义这一悖论性贫困主要表现为劳动能力与劳动资料的断裂,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对立与矛盾。通过对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这两条"经济规律"的揭示,马克思得出雇佣劳动和资本积累分别是悖论性贫困的制度性根源与直接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制度变革、生产实践和价值旨趣提出了消除贫困的现实方案。

    2020年01期 No.39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3 ]

政治文明研究

  •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和实践展开

    金民卿;

    我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制度建构和治理实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和实践展开机制;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历史主体理论和国家学说,蕴涵和规定了国家治理和制度建构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追求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把国家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并为治理实践提供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实践及其释放出来的显著优势,把国家治理思想和先进制度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实践力量。

    2020年01期 No.39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3 ]
  • 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探析

    郭文杰;

    党内政治生活正常运转离不开动力机制支撑。解决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动力来源不足、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需要厘清党内政治生活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来源,优化其动力机制。从动力机制构成来看,在党内政治生活诸要素的互动中形成了导向、激励、约束、控制等机制。进一步优化动力机制,需要强化价值导向,健全导向引领机制;扩大党内激励,健全激励惩处机制;加快制度建设,健全约束制约机制;统筹多方力量,健全动力机制合力。

    2020年01期 No.397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4 ]

社会建设研究

  • 大城市的农民工为何难以“市民化”——兼论新时代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转型

    张芯悦;王颂吉;

    针对大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的问题,本文从中央—地方政府分权治理的视角寻找答案。通过构建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发现在基于GDP增长的晋升锦标赛下,地方政府利用户籍制度获得流动人口带来的红利却拒绝为其提供保障性支出,没有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改革的激励;进一步使用35个大城市2011—2015年的数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进行测算佐证了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激励问题,要加快大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改革进程,必须改变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晋升激励机制,把农民工市民化纳入大城市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由"为GDP增长而竞争"走向"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

    2020年01期 No.39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8 ]
  • 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基于2017年北京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何怡萱;刘昕;

    青年流动人口作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对于城市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对于吸引青年流动人口、充分发挥青年流动人口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构建维度体系,研究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现状,并通过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融入的各项因素。研究发现: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情况整体偏低,其中心理和文化维度融入较好,经济融入相对一般,行为融入则普遍较差;在影响因素上,城市融入情况主要受到个人能力水平和物质稳定程度的影响。

    2020年01期 No.39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91 ]

经济论坛

  • 劳动力再生产的“中国道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另一种解释

    周绍东;

    改革开放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公有制经济不仅生存下来并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力再生产介于完全商品化模式和完全社会化模式之间,塑造了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凝聚力,并形成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公有制经济在劳动力市场树立起"待遇标杆"和"福利标准",赋予了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的就业选择权,也使得非公有制单位不能仅仅支付劳动力商品价值作为工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有制经济作为"普照的光",发挥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0年01期 No.39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1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消费的正义性探析

    刘顿;刘越;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有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发展与创新。在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下农村消费困境的解决尤为突出,农村消费需要建构起消费的制度正义、分配正义及价值正义,用消费正义引领新时代农村消费,农村消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要以消费正义引领,高度彰显乡村振兴战略的七大原则,同时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公平正义之精神,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0年01期 No.397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0 ]

人文视野_哲学·宗教

  • 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启示

    邓晓芒;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即思辨幻想的双重冒充:既把意识冒充为感性的现实或生命,又把现实世界冒充为绝对精神(上帝)的外化。马克思则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扬弃了这两种异化形态,其中所采取的三个视角是感性的视角、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和否定性的辩证法的视角,它们都是由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中引出来的,从而使感性与共相(语言)、自我意识和上帝的双重颠倒关系得到克服,又使唯心主义形式下的辩证法的理性之维得到拯救。这就提示了一条立足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上来重建形而上学的道路。

    2020年01期 No.397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55 ]
  • 当代生命政治学的三种范式

    刘茜;

    生命政治学已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热门话题。肇始于福柯的生命政治学,当代生命政治学已形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其一是以福柯为代表的生命权力范式展现出资本主义的治理力量,其二是以齐泽克为代表的生命安全范式体现出美国主导的霸权力量,其三是以奈格里、哈特为代表的生命潜能的范式呈现出诸众的自治力量。从学理层面上明晰当代生命政治学的不同范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生命政治学的理论。与此同时,厘清当代生命政治学的不同范式可以透视到生命政治学的生产性的内在线索,这为我们找到生命政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2020年01期 No.397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人文视野_历史·文化

  • “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兼谈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概念的择用、适用和语境问题

    卞修跃;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呈现出有关概念择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表现了学者对中国抗战认识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性质的复杂性,甚至体现着党派之间对抗战认识主导权的争夺。"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将"全面抗战"塑造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抗战的路线与方针的宏观表述,使其与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即"片面抗战",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多受此影响,在书写抗战史时往往将"全面抗战"作为表述中共正确的抗战路线的专门概念,在指代1937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时,则用"全国抗战"这一概念,并使其与"局部抗战"的概念构建起对应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抗战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抗战史书写中概念择用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研究者多以"全面抗战"指代1937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也会灵活择用"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等概念。这既反映了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也反映了抗战史研究由中国现代革命史视角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角度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概念的适用性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变迁而变化的事实。

    2020年01期 No.397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0 ]
  • 民国时期湖北城市疾疫灾害与社会应对

    王肇磊;

    湖北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疫灾的省份,在社会失序的民国时期尤为如此。疾疫灾害在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表现出类型多、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多种疾疫并发及其与城市发展关联度强的特征,极大地影响了湖北城市的发展。为保障城市发展与稳定,民国时期的湖北社会各界根据疾疫流行原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进行防控,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成效并不十分显著,但却为后世湖北城市疾疫防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2020年01期 No.397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6 ]

法律园地

  • 小额诉讼程序“低频适用”现象的制度史考察

    安晨曦;

    小额诉讼程序低频运营的境遇,源于立法决策中各角力的逐利现象。政治关照下的程序组装,在届别主义与"对上负责"的压力型体制下,仓促回避技术性问题,使强推入法的程序黏附了任务性立法的印迹,未预期成本转嫁于司法负担。立法信息贫瘠之情境,将难以避免法院话语的过度渗透,程序构造近似法院私营的办案规程。短期化试验导致形塑典型、效仿先例、知识扩散等制度生成策略未充分展开,为追求形式合法性对试点效果象征吸纳。学界多凭个体学术因子而非协作合力对立法格局施以影响,且非实践性知识与目标差之甚远。碎片化民声未凝聚为有效民意,审级利益的减损迎合了"速裁",却未换取对价的诉讼福利。"低频现象"凸显了立法信息获取模式的重要性,应充分倚赖"地方创新—上层吸纳"之路径;程序的走向,仍取决于当局的意图以及它在解纷体系中"竞争"的博弈程度。

    2020年01期 No.397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7 ]
  • 民法典编纂视野下公众人物理论的反思与抛弃

    朱友好;

    追溯公众人物理论的创设过程可知,该理论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解释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产物,优先保护言论自由是其核心,这与中国宪法优先保护人格尊严的价值相违背。"公众人物"是类推适用的基本单位"类型",而非大陆法系推崇的概念;因此,学界无法准确界定公众人物内涵、明确该理论的适用主体,中国法上亦难以准确适用公众人物理论。司法实践现状表明,公众人物理论在实践中仅仅扮演着新闻自由及舆论监督的符号,而未产生实质作用;现有法律规范及民法典草案内容足以填补公众人物理论抛弃之后可能留有的制度空白。因此,民法典不采纳公众人物理论是合理的选择。

    2020年01期 No.397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1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9 ]

教育论丛

  •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变革的路径探讨

    聂永成;董泽芳;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普遍强调知识生产的"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自我反思性和质量标准的多维性。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淡化了应用型高校"高深学问"的课程目标,打破了其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取向,改变了其知识传播的课程实施形态,转变了其课程质量评价导向。变革课程,应用型高校的课程目标应凸显"应用导向",注重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结构坚持"跨界交融",实现异质知识整合;课程实施强调"协同反思",强化实践经验获得;课程评价突出"多维标准",促进知识的综合化。

    2020年01期 No.397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1 ]
  • 基于Grey-DEMATEL的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约因素识别研究

    丁莹莹;李铮;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保障措施,然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文献阅读以及调研访谈的方式找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12个制约因素,然后主要运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制约因素的因果关系及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为学校创新创业理念不强、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它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素。最后针对这一因素提出了高校应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等相关建议。

    2020年01期 No.397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6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丁存霞;

    当今时代,伴随着国内国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的客观形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然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关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显著标志。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是维系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2020年01期 No.397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4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59 ]
  • 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喻菊;刘传俊;

    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形式,已成为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载体。"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和跨界整合教育大数据素材等特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从微观上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政学习途径、思考模式等,从宏观上可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范式,打破传统教育媒介的固有不足,同时也以其特有优势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众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既要强化思政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目标设置,也需要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身心成长状况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各方位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期强化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成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01期 No.397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72 ]
  • 下载本期数据